英國人的吃
提到英國菜,多數人總是皺眉頭,或用Warm beer,Cold dish(溫啤酒,冷菜餚)來「嘲諷」英國的餐與酒。但做為近代殖民主義的最後一個大帝國,加上橫掃世界的強勁英鎊,縱使不喜歡傳統的英式菜餚,也不能說在英國沒有好的餐廳或可口的菜餚:因為全球最高檔的東西,舉凡食衣住行甚至是各種服務,都可在倫敦獲得。
我喜歡英國啤酒bitter and warm的口感(室溫、不像歐陸冰冷、偏甜)、威士忌,穿英國西裝、皮鞋,喜歡吃Fish and chips、Pies,但就如許多英國人一樣喜歡異國風味的食物,也講究wines…我每日總要上網瀏覽The
Times、每星期總要翻閱The Economist雜誌。或許我骨子是一個Anglophile(親英派的人)。
1997之前有段時間每個月去一趟香港,大都入住位在中環的Hilton酒店,因為離蘭桂坊很近,每晚都在Mad Dog英式Pub混到Last
Call,每次必點Fish and chips,酒吧用一張仿製的D-day那日的英文報紙墊在竹籃裡,喝Bass,聽歌手唱歌。
每到倫敦或英國,除了去Pub之外,也到一些餐廳用餐或喝下午茶,從wine list或客人點house champagne或rose可以觀察到wine也是很普及的飲料,在加上貼心的服務,讓我女兒跟我都留下美好的印象;加上我喜歡晚餐後來隻雪茄,喝兩杯Malt
Whiskey…倫敦真不愧是專為男人打造的都市,我女兒總接著說,前提是要有錢,特別是當你在Bond St. 或Regency St, Shopping的時候。
但終究還是得吃得喝,撇開傳統的英國菜或Pub餐廳,拋掉當年法國大思想家伏爾泰「英格蘭有六十個地區,但只有一種調味料」的評語,在倫敦或愛丁堡訂個餐廳位置,並不比訂張戲票容易。從九零年代起倫敦已成為老饕的餐飲朝聖之地,甚至被視為「歐洲的餐飲之都」;英國的廚師,在媒體的曝光率就如同影視紅星或社交名流,像聞名大西洋兩岸的Gordon
Ramsay、Tom Aikens 或Heston Blumenthal、Stephen Bull、Lisa Allen、Anna Hansen等等,常都在媒體出現,其菜餚都是現代國際口味,而不是刻板的英式口感。
與英國隔海對望的法國,也總是認為英國菜既冷又高傲,任何食材都用水來烹調;不過每年一千多萬的英國觀光客,讓法國用更深入的角度認識英國人的餐飲習慣。根據法國Toulouse大學的調查結果,法國餐飲界的刻板印象是錯的,英國有悠久的餐飲歷史,喜愛異國風味的產品與具有民族特色的菜式,因為英國的殖民文化交流而變得豐富。
印度菜深深影響英國烹調,我在倫敦吃過讓我印象深刻的坦都里菜;接著是中菜與義大利菜。其它像泰國、西班牙、猶太、加勒比海等風味也受歡迎。
文/ Roy 陳忠義
|